"

四种三昧

"

四种三昧一般指摩诃止观,全书分作序分、正说分两部分:序分是记录者灌顶略说本书的缘起,正说分是智顗讲说圆顿止观法门的记录。

四种三昧——一般指摩诃止观

四种三昧——一般指摩诃止观

四种三昧的简介

四种三昧是包含了许多真理的内容,师兄在遇到四种三昧的内容时一定要用心去理解,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含义。而且师兄了解四种三昧时,也要对四种三昧的简介有一个了解,这样在理解它的意思时会更顺利。那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这方面的内容吧!

四种三昧的简介

四种三昧一般指摩诃止观

《摩诃止观》,十卷(或二十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是天台宗详述圆顿止观法门的主要著述,为天台三大部之一。即天台宗开祖智顗大师,于594年(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起,在荆州玉泉寺,一夏九旬间朝暮二时讲出,弟子章安灌顶笔录成书。原来题名《圆顿止观》,后来改称《摩诃止观》,前后有三本,现行本是第二本(通称广本)的再治本。

四种三昧的简介

《摩诃止观》全书分作序分、正说分两部分:序分是记录者灌顶略说本书的缘起,正说分是智顗讲说圆顿止观法门的记录。略说缘其中,先叙述本书的说主、说时、说处及其概况,次叙述关于圆顿止观法门的师资传承,其中又分作金口、今师两种。金口相承指远从佛世尊经过迦叶、阿难、商那和修乃至马鸣、龙树、提平等脉脉相传,到第二十四世师子遇害而法统绝。今师相承是指北齐时代(550~577)的慧文禅师,依龙树《大智度论》及《中论》的偈文,悟入空、假、中三谛圆融之理,由此构成一心三观的禅法。后来把这个法门传授南岳慧思,意思把它和《法华经》相结合而构成他的实相论,双弘定慧二门。智顗师事慧思,传受渐次、不定、圆顿三种止观,其中《摩诃止观》便是发挥他自己的观行体系,显示圆顿止观法门的深旨,行解双远,最为精要。

四种三昧的简介

上述就是四种三昧的简介的内容,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关于四种三昧的内容,师兄可以多去看看,这样对四种三昧的了解会更深,也会更多。

...查看更多
四种三昧的解释

在学佛的过程中,有些师兄会去了解四种三昧的含义。其实四种三昧中包含了许多道理,师兄可以去看看这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要对四种三昧的解释有个了解,这样在了解四种三昧的意思时会更顺利。那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这方面的内容吧!

四种三昧的解释

三昧(梵言 Samādhi),译为正定,即善心住于一处,寂然不动。在天台宗止观实践的体系中,三昧共分4种,即: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它包括般若空观、法华一乘观、实相观、坐禅、念佛和忏悔等各种修行法门,因而被认作是天台宗的精髓。天台宗三祖慧思示寂前,曾对弟子们指出观修三昧的重要,说:“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华、般舟、念佛三昧、方等忏悔、常坐苦行者,随有所须,吾自供给,必相利益。如无此人,吾当远去!”智者绍承慧思的遗愿,身体力行。他在《摩诃止观》的“修大行”中,专门阐述了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四种三昧的修行方式,充分表达了天台止观的思想。直到示寂前,他还谆谆教诲弟子说:“吾常说四种三昧是汝明导,教汝舍重担,教汝降三毒,教汝治六大,教汝解业缚,教汝破魔军,教汝调禅味,教汝折慢幢,教汝远邪济,教汝出无为坑,教汝离大悲难。”足见天台宗祖师们的苦口婆心。

常坐三昧

常坐三昧,又称一行三昧。它出自《文殊说摩诃般若经》、《文殊师利问经》,指心专于一行而修习的正定。有理、事两种:理之一行三昧,指定心观法界平等一相之三昧,体证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故于行住坐卧等一切处,能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直成净土;事之一行三昧,即一心念佛之念佛三昧。

常行三昧

常行三昧,又称般舟三昧。或称“佛立三昧”。智者说:“此法出《般舟三昧经》,翻为‘佛立’。‘佛立’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现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清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三昧’。”(《摩诃止观》卷2)

四种三昧的解释

半行半坐三昧

半行半坐三昧,分方等三昧和法华三昧两种。智者《摩诃止观》介绍方等三昧的修持方法是:

若欲修习,神明为证。先求梦王,若得见一,是许忏悔。于闲静处,庄严道场,香泥涂地,及室内外,作圆坛彩画,悬五色幡,烧海岸香,燃灯,敷高座,请二十四尊像,多亦无妨。设肴馔,尽心力。须新净衣鞋履,无新浣故。出入著脱,无令参杂。七日长斋,日三时洗浴。初日供养僧,随意多少。别请一明了內外律者为师,受二十四戒,及陀罗尼咒,对师说罪。要用月八日、十五日。当以七日为一期,决不可减。若能更进,随意堪任。十人已还,不得出此。俗人亦许,须办单缝三衣,备佛法式也。

口说默者,预诵陀罗尼咒,一篇便利。于初日分,异口同音,三遍召请三宝、十佛、方等父母、十法王子。召请法,在《国清百录》中。请竟,烧香运念,三业供养。供养迄,礼前所请三宝。礼竟,以志诚心,悲泣雨泪,陈悔罪咎竟,起旋百二十匝,一旋一咒,不迟不疾,不高不下。旋咒竟,礼十方佛、方等、十法王子。如是作已,却坐思维。思维迄,起旋咒。旋咒竟,更却坐思维。周而复始,终竟七日。其法如是,从第二时,略召请,余悉如常。

意止观者,经令思维,思维“摩诃袒持陀罗尼”,翻为“大秘要,遮恶持善”。秘要只是实相中道正空。(《摩诃止观》卷2)

方等三昧是依据《大方等陀罗尼经》而立的密教念咒之法。它与前面说的常坐、常行两种以坐禅念佛为重点的三昧内容不同,强调“受二十四戒及陀罗尼咒”,反复旋咒思维,行坐交替。思想上则静修实相观法与历事观法。实相现法是观实相道的正空,一空一切空为旨趣。也就是明白自己从真实中来。真实者寂灭相,寂灭相者无有所求。求者亦空,一切虚空分果,亦得皆空。历事观法是依托行持中所历的诸事成就观法,注重以礼拜忏悔、消灭魔障为主,时时思维摩诃袒持陀罗尼,以遮恶持善。

法华三昧出《法华经》之《妙音菩萨品》与《妙庄严王本事品》。它是以三七日为一期的行道诵经,以谛观实相中道为旨趣。慧思证悟法华三昧,认为这是“大乘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见《法华安乐行义》)的殊胜法门。智者更是大力弘扬,他在《法华三昧忏仪·劝修》中说:“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行大直道无留难故,如转轮王髻中明珠,不妄与人。若有行者随意所需,种种珍宝悉皆具足,法华三昧亦复如是,能与一切众生佛法珍宝。”

修法华三昧,尤重忏悔。坐禅观行,发愿专精,为令正行三昧,身心清净无障。慧思将法华三昧分为无相安乐行和有相安乐行两门。无相安乐行又分正慧离著安乐行、无轻赞毁安乐行、无恼平等安乐行、慈悲接引安乐行4种。它是指内在的修法,如修止观等,以体达“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之三昧。有相安乐行是指外在的修法,教人“若坐若立若行,一心专念《法华》文字”,故又称文字有相行。

智者继承慧思的遗意,在“初入道场具足十法”中,严密地组织了一套仪制,将请佛、忏悔、诵经、坐禅等结合在一起,包含了“有相行”和“无相行”两大法门。他更要求将忏悔提出“无名无相,不可分割”的高度,在《法华三昧忏仪》中指出:坐禅时应“敛念正观,破坏罪业”。认为忏悔的方法应当“一切念想不起,心常寂然,亦不住寂然,言语道断,不可宣说,虽不得心、非心相,而了了通达一切心、非心法,一切皆如幻化,是名观心无心,法不住法。诸法解脱,灭谛寂静。作是忏悔,名大忏悔。”

法华三昧的修持,经慧思倡导,智者弘宣,引起天台宗历代宗师的高度重视。以后,唐代湛然作《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加以补充;宋代知礼更著《修忏要旨》,强调忏悔六根之必要性及介绍忏悔之法,使法华三昧的修持更趋完善。

四种三昧的解释

非行非坐三昧

非行非坐三昧,又称“觉意三昧。”“觉”是照了的意思;“意”指心数。智者说:“行者心数起时,反照观察,不见动静、根源、终末、来处、去处,故名觉意。”(《摩诃止观》卷2)他在《摩诃止观》介绍非行非坐三昧的修持方法是:

觉者,了知心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心中非有识,亦非不有识;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意中非有识,亦非不有识;识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识有非有心,亦非不有心。心意识非一,故立三名;非三,故说一性。

若知名非名,则性亦非性。非名故不三,非性故不一;非三故不散,非一故不合;不合故不有,不散故不空;非有故不常,非常故不断。若不见常、断,终不见一、异。若观意者,则摄心、识,一切法亦尔;若破意,无明则坏,余使皆去。

智者强调修持者的心意识应当一而三、三而一。名与性则应视为不散不合,不有不空,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表明非行非坐三昧应当建立在“一心三观”理论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修习圆融止观。

非行非坐三昧分为“约诸经观”和“约三性观”两方面。前者根据各种经典而修禅,观察终极真理的实相,故又称“理观”;后者依伦理性的善、恶、无记(不善不恶)3种行为而修的方法,故又称“事观”。

...查看更多
四种三昧的意思是什么

在修行时有许多的修行方法,四种三昧就是其中之一。只是有的师兄对四种三昧并不了解,所以也不知道四种三昧的意思是什么。为了对四种三昧的意思有个了解,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相关内容吧!

四种三昧的意思是什么

天台宗所包含的实修方法,范围是非常广的。所谓四种三昧摄一切法,无法不尽。四种三昧是天台宗所修的四种方法。

三昧的意思就是正定,也叫正受。什么是正受?就是不受一切受,方名正受。证得三昧的人,他不受一次受蕴的干扰,不受色、受、想、行、识的干扰。所有的受,苦受、乐受、舍受,包括禅定的觉受都舍弃了,恢复到最正常的觉受上。正常的觉受就是没有受,不受一切苦,不受一切乐,不被一切所困,这是证得三昧的一个重要标志。实际上佛有无量的三昧。对佛来说,什么都是三昧,连睡眠也叫三昧,瞌睡三昧。我们凡夫瞌睡就是昏迷、昏沉了,佛菩萨的瞌睡,是不会有昏迷或者昏沉的。

四种三昧的意思是什么

天台宗的四种三昧,从形式上有:非行非坐三昧,常行三昧,常坐三昧,半行半坐三昧。其中,常行三昧在形式上是最难的,九十天的般舟三昧,不能坐、不能躺,更谈不上睡觉了。一直走、一直走,要走九十天。难度可想而知!挑战人体的极限,看看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修般舟三昧,能感到十方诸佛站立面前为你授记。效果迅速,但是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四种三昧的意思是什么

上述就是四种三昧的意思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在了解四种三昧的意思时要认真,这样才能对它有更多理解,才能从中获得知识。

...查看更多
四种三昧之般舟三昧的详解

四种三昧是佛学中的内容,通过名字也可以看出它包含了四种内容,其中就有般舟三昧。但是有些师兄对般舟三昧了解的不多,所以想知道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为了对般舟三昧有个了解,我们一起来看看四种三昧之般舟三昧的详解吧!

四种三昧之般舟三昧的详解

般舟三昧,又称“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般舟三昧是以一日一夜或更长时间经行不断,不坐不卧,不停念阿弥陀佛的修行法门。能快速破除睡盖。连续行走九十天能快速证得般舟三昧,十方诸佛皆在前立。

昼夜经行念佛方法(也叫行般舟),不同于一般的散心念佛,它是净土宗最早的修炼方法,是以前祖师大德用来快速突破某些关口的闭关秘法,秉持常精进不休息,大勇猛,大精进,大行持的原则,在长时间经行中念佛,并结合呼吸身心俱念!能很快达到有些人长时间修行不能达到的效果,现生见佛,当生成就,得佛授记,得无生法忍,圆成佛道,这样的目的。

般舟一语,本是梵语,汉译佛立,故般舟三昧,也称佛立三昧,此念佛法门,不坐,不卧,不眠,不休,常行,故又称常行三昧。此法出自《般舟三昧经》,此经又名《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是支娄迦谶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译出,全经三卷,共分十六品,内容是佛陀应贤护菩萨之请而所说法。此经是现存大乘经典中最早的经典,也是净土经典的先驱,甚至古有大德认为此经是《佛说阿弥陀经》的最早文献。

念佛三昧,亦名“般舟三昧”。以般舟之行,证入三昧故。念佛三昧含摄了般舟三昧在里面,但也有不以般舟形式而得念佛三昧的。般舟的念佛三昧,与非般舟形式的念佛三昧并无区别。同理,般舟法门并不是念佛法门之外的另一个法门。如果离开念佛这个核心,还有何般舟可以存在呢?其实般舟行持时虽然一切诸佛悉立在前,但般舟念佛的核心还是阿弥陀佛;十方诸佛表的是个体的佛,一方的佛,阿弥陀佛表的是超越十方整体的佛,佛佛道同,佛佛本同,表法重点不同,离言说相,其实皆是一佛;念阿弥陀佛一切诸佛欢喜,一切诸佛赞叹,而且比念一切诸佛还欢喜还赞叹;念南摩阿弥陀佛即含摄总持了念一切诸佛。

四种三昧之般舟三昧的详解

在《楞严经》里记载的五十阴魔,如果是习禅定,几十年也不一定能够遇到,但如果行般舟,一般3天就会感受到色阴,受阴,想阴等阴魔,7天就会对包括行阴,识阴等在内的五十阴魔有一定的感受(不是全部都会感受到,但一定会感受到各种阴魔的其中一二)。这就是所谓的境界相。如理如法地行一天的般舟,相当于散心念佛3年的功效!

当然,这样的般舟行法,是不能够没有专业师父的,不能够没有护法。没有专业的师父为我们讲解并且护法的话,想凭自己的毅力蛮干,是很难过三关(痛苦关,昏沉关和境界关)的。并且会有危险。而所谓的境界关,是我们每个人往生时,都可能会出现的,恰恰平常行般舟,就好比学生平常在练习考试(往生)的答卷,往生时这种境界相出现,理所当然就能过此关;如果平常不练习破昏沉,在昏沉中念佛,并且享受昏沉中念佛,往生时一觉睡过去,醒来时不知道跑到哪一道去了。

般舟三昧是动中求静的一种修定方法, 其实就是经行的一种特殊方式,也可以说是经行的一种密集修炼,用现代的语言讲,也就是强化训练,如佛所曰“经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饭食左右”。不过真正意义上的般舟三昧,较之通常的经行,要求更高,条件更严,时间更长,强度更大。念佛就好比烧水,我们平时一会儿念佛,一会儿休息,就好比水没烧开就停下来了,再烧时水温已降很多了,就算把水烧到 99 度时,还不能算开水,其价值有限;般舟三昧就好比把水一次性烧开,使水沸腾,并产生大量水蒸气可用来开动机器,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须知末法凡夫,非修念佛法门,很难了脱生死;但真欲了脱生死,又非修行般舟三昧,很难现前见佛,临终蒙佛接引。

修这一法绝对要发大无畏、大勇猛心。什么是大无畏、大勇猛心?把生死置之于度外,这一法才能修,没那个忍耐、没那个恒心、没那个大愿,这个大行是起不来的。

四种三昧之般舟三昧的详解

其实'般舟三昧’能否行,首先是观念的问题,就看你能不能吃苦。能吃苦就能行,不能吃苦,怎么修般舟三昧?先要立誓:将士死在战场上,那我们念佛的人应该死在佛堂里。我们念佛人九十日之中,即使你体力不够、愿力不切,但能咬紧牙根:'我一定要死在佛堂里!’发这个大誓你就能行,而且行得很轻松。

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置生死于度外,有什么法不能行?若不能行,佛陀还说这法做什么?佛陀是大智慧之人啊!要知道,不行这一法,你无始以来的生死业报怎样了?生死没了,三涂决定有份;生死没了,你应度的众生、父母、师长、冤亲债主,何时才能度脱?

只要你大心一发、至诚心一起,凡心就合乎了佛心,这功力就是不可思议的。到时不要说九十日,九百日你一样可以做。难就难在什么呢?因缘欠缺。佛法讲:'诸法因缘生’,没因缘协助确实行不起来,所以要藉助因缘。修行般舟念佛法门须三缘具足:人缘、地缘、法缘,无福不登三宝殿,无缘难入解脱门。如果有正法的道场和掌握般舟三昧要义,且有亲自行持过般舟三昧的法师在旁边指导,再加上自己对净土法门有信心,那么般舟三昧是很值得去行法的。

...查看更多
结语

四种三昧就是摩诃止观,而《摩诃止观》,十卷(或二十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是天台宗详述圆顿止观法门的主要著述,为天台三大部之一。原来题名《圆顿止观》,后来改称《摩诃止观》,前后有三本,现行本是第二本(通称广本)的再治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