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父母也是平凡人,父母也会犯错,但是子女对于父母,不忍心见到父母的过失,所以我们在上一集末后,末学就引用我们俗话有一句话讲,“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并不是说父母永远不会犯错,而是做子女的不忍心看到父母的过失,不忍心把父母的过失放在心上。大舜没有见到他父母的过失,所以他终于成就了一个孝子的美名,进而成就他圣人的地位,都是从这一分不忍见父母之过而引申出来的。闵子骞没有见父母之过,所以他能够说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样的一个道理。他们的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真诚的,所以在家庭里面有这样的一个态度,他再到社会上去的时候,就能用这样的态度,来面对一切所接触的人、事、物,这样的一个环境。所以在这一段我们看到『亲有过』,确实亲会有过失,父母会有过失,但是这些过失,由于孩子不忍心看到,所以必须要劝谏,『谏使更』。而态度是怎么样?『怡吾色,柔吾声』。为什么“怡吾色,柔吾声”?因为恭敬父母。我们昨天讲到,敬到了极处,就像子路负米,又像泰伯采药,完全的把心放在父母的身上,这是态度。『谏不入,悦复谏』,这是告诉我们“孝志不移”。为什么他的孝志坚定不移?因为对父母的孝心没有改变。最后『号泣随,挞无怨』,是“心意终敬”。这几句话都是因为没有看到父母的过失,才做得出来,并不是父母真的没有过失。
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跟我们讲到,“事父母几谏”,这是告诉我们劝谏的时机。“几谏”这个几是几个的几,我们念“基”,这个几是什么意思?我们大家都知道,事物很微小的时候,那个叫几。譬如大家知道,枪枝扣的那个叫板机,为什么叫板机?就是它扣的力量很小,可是子弹发出去的力量却非常的大,很大。所以这个几所描述的就是事物刚刚发展的时候非常的小,可是它的影响力却会非常非常的大,这个叫几。在前几次我们提到“事虽小,勿擅为”,这个也是几。为什么“事虽小,勿擅为”?我们都了解到,我做一个比喻,神木,合抱之木,几个人才能把它围起来,可是这么大的树木,它的种子有多大?那种子大概只有我们小指头这么大的种子,那样子小不小?很小,可是条件具足,它就能长那么大。换句话说,有智慧的人,他是在小的原因上就留意了,不会等到结果出现了才来抱憾,不会的。所以“事父母几谏”,意思就是说,事奉父母,在什么时候劝?在父母的过失还没有形成之前就要劝谏。而几就是过失还在隐微之处,他就去劝谏,不会让父母的坏习惯已经形成,或者是过失已经形成,他才来劝谏。那个时候太晚了,怎么说?因为坏习惯一养成,不容易改变。
现在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父母的过失在很微小的时候,为人子的可以发现?这个是我们要研究的地方,为什么我们可以发现?因为我们全心全意的在父母的身上,关心父母,他就可以做得到。因此有几个重点,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就是一个孝子,当他在过失隐微之处就开始劝谏,第一个它的效果好、容易成功,能帮助父母改正这个过失;第二个,这个孩子在劝谏之后,因为很容易成功,很容易把父母的过失转化掉,所以孩子在外界的看法当中,这个孩子就没有博取孝子美名这样的一个,我们叫副作用。怎么说?等到父母的过失很大的时候,为人子的要劝谏,很难劝谏。可是有些人他的居心并不是非常的良善,为了博取孝子的美名,这个我们在历史上也见过的,养成父母之恶,或者是养成兄弟之恶,再来劝谏,让社会大众称赞他是孝子,这个是有发生过的,但是这个居心是非常不好的。
特别在《大戴礼.曾子事父母》这一篇文章有讲到这个道理。有一次曾子的学生叫单居离,简单的单,那个字要念“善”,单居离。他问曾子,问曾子什么?他说“事父母有道乎?”事奉父母有没有道理?有什么道理?有没有方法?曾子说“有”,很简单的就告诉他的学生,“爱而敬”,对父母就是爱,而且是敬,就这两个字。其实这两个字我们经常提到,但是我们一般的人对它认识得不深刻。你说中国的教育教什么?就是教这两个字,爱跟敬,换句话说,中国儒家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我们今天讲孝道,孝道是爱行于父子之间,这就叫孝道;悌道,爱行于兄弟之间,这叫悌道;仁,爱行于一切的人事物之间,这就是仁,它不是很复杂的。但是由于我们对爱没有经验,什么意思?因为人生下来,我们如果没有给他创造一个学习爱的环境,他不懂得什么叫爱。我们现在的家庭功能丧失了,家庭的功能式微了,所以孩子一出生,在这个家庭当中他感受不到父母之爱,其后遗症是他长大之后他不懂得怎么爱人。我们现在经常听到很多人说,我是为你好!为你好,可是他用的方法让别人很难受,为什么?他不会爱人,他不懂得如何爱人。
所以我们看到社会上作奸犯科的人,这已经是情况比较严重的,大多数的人虽然他没有作奸犯科,可是他的人际关系不良,或者是到处跟人家相处起冲突,让人反感,为什么?他不懂得爱。为什么不懂?回到他的家庭,就发现他家庭的功能有缺失。这个也是我们很多在监狱里面做教诲师的朋友,跟我们做过这样的分享。他告诉我们,有非常多的朋友,他误入了歧途到监狱里面,他们就去统计,发现到监狱里面的这些朋友,大概有非常高的一个比例,是来自于一个缺陷的家庭,家庭有缺陷的。所以我们为人父母的,一定要非常注意一点就是家里要营造一个亲情的氛围出来,我们每一天花多少时间陪我们的孩子?这个就是在教孝,在教孝道,他才知道一个“爱而敬”。所以我们对孩子能爱,能够付出我们的爱,孩子长大他就能够爱人。所以我们观察,世界上真的没有坏人,你说那他为什么作恶?因为他少爱,他不是坏,没有坏孩子,只有少爱的孩子。他会去伤害别人,是因为他不懂爱。
所以曾子这里告诉单居离,他的学生,“爱而敬”,非常简短,可是已经抓到核心的部分,把这个爱字的核心抓住了。爱是无条件的付出,譬如说我们的左手帮助右手,你看左手受伤了,右手帮助它,这是没有条件的,它是一个整体,同体的一个状况,这个是真爱,父母对孩子都是如此。这个爱的能力会被欲望给破坏掉,换句话说,人为什么对于爱会疏忽了?因为他贪着欲望。爱跟欲望是一个互相消长的,欲望多,爱就少;爱多,欲望就淡薄。可是现在麻烦的事情是什么?我们的下一代把欲望当成是爱,那这个就麻烦了,明明增长的是自己的贪欲,结果他把它误认为这是爱,尤其是男女之间这样的相处。你看为什么现在男女之间这么多不理智的相处?比如家庭暴力也好,或者是言语上的暴力也好,或者是男女交往分开之后互相伤害,这种状况很多,为什么?把欲望当成是爱,他不是真爱,他不是无条件的为对方付出,不是这个。所以学习爱从哪里学习?从父母身上学习。
曾子就讲,“爱而敬”。再来他说,如果父母的行为符合道理,我们叫顺应自然,符合道理,做孩子的要遵从。如果父母的行为不合乎道理,就是这里讲的“亲有过”,就要劝谏,这个就是做孩子的义务。但是如果劝谏了,父母没办法接受,要注意,父母没办法接受的时候,必然产生一些过失,这些过失会导致父母受到社会大众的指责跟批评,为人子的不忍心看到这样的状况。所以曾子就讲,如果劝谏,父母没有接受,怎么办?要让社会大众认为父母这个过失是因为我这个孩子所引起的;换句话说,就把罪过揽在自己身上,这是曾子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