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行网
金刚经修行网
山西小院 观世音菩萨感应故事实录 妙法莲华经感应 六字大明咒感应 药师经感应
主页/ 近现代往生纪实/ 文章正文

从《反斗奇兵3》说人心

导读:从《反斗奇兵3》说人心小时候,经常幻想玩具有生命,就像《反斗奇兵》(Toy Story,大陆译作《玩具总动员》)电影世界里的玩具一样。这些玩具会思考、会说话、会走路,其天职是逗小朋友高兴,却不可被...
从《反斗奇兵3》说人心

小时候,经常幻想玩具有生命,就像《反斗奇兵》(Toy Story,大陆译作《玩具总动员》)电影世界里的玩具一样。这些玩具会思考、会说话、会走路,其天职是逗小朋友高兴,却不可被人类发现它们是活的,故只能在没人看到的时候自由活动。

本电影系列中,第一集讲述小主人安仔一向喜欢的牛仔玩具胡迪,与新买的太空战士玩具巴斯光年争宠,后来两者误闯隔壁坏小孩的家而须合作逃命,最终化敌为友。

最近上映的第三集里,安仔已经长大,即将进入大学,很少玩玩具了。他打算把玩具收藏在阁楼,母亲却误把玩具捐赠予托儿所。众玩具都以为自己被遗弃而感到失望、忿怒,唯一知道真相的胡迪极力游说大家回家。但它们受到托儿所的玩具盛情款待,加上当地环境优美,又听说有很多小朋友会玩它们,故纷纷留下,胡迪只好独自离开。

留在托儿所的玩具,很快便被小朋友虐待至半死,原来一切都是该处首领──玩具熊鲁索的布局。而胡迪在外偶然听闻托儿所的恐怖,乃折返拯救同伴。大家同心协力,几经艰苦终于逃离魔爪。

众玩具虽得悉安仔无意丢弃它们,但安仔长大已成事实。幸好安仔想起母亲友人的女儿十分疼爱玩具,遂把所有玩具赠送给她。一众玩具得到新居、新主人,过着如从前般的愉快生活。

有人认为电影中玩具对主人的忠诚是愚忠,甚至视作自私的人类希望万物服从自己的反映。但若换一个角度,设想玩具是真正的人,能做到重视别人多于自己,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

大概人们平时惯于自利,所以觉得玩具们的利他精神不可思议,甚至是不正常的。其实,利他精神并非遥不可及。佛法早于二千多年前,已提出人人都有发展慈悲的潜能;现代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研究也表明,人脑并没有天生自私的神经结构,倒具有同理心(empathy,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心)的倾向。

因此,婴儿看见别人身体某处受伤,会抚摸自己的相同部位,或拥抱妈妈寻求安慰,仿佛受伤的是自己。不过,随着年纪日增,人我之别逐渐分明,同理心才趋于模糊。专家说,纵使人类有自私、残暴的一面,但毕竟是群居动物,若非懂得互助互爱,早已被历史洪流中的种种天灾人祸灭绝了。

若说人人都本具同理心,那为何世界上会有坏人呢?这就正如电影中的鲁索,本来是一只温驯的玩具熊。但一次小主人大意地把它遗留在外,它长途跋涉步行回家,吓然发现小主人抱着另一只相同的玩具熊。从此性情大变,去到托儿所建立极权统治,欺压弱小的玩具并安排它们给最顽皮的小孩玩弄。

我们自小透过与身边的人的互动,认识自己和世界,学习待人处事,一点一滴地塑造个人人格。若有正面的成长经历作为养分,我们的同理心、慈爱、利他精神等种子都能得到滋长;反之,负面、痛苦的经验则可能掩盖这些德性。

家庭动力学家罗乐德(D. Law Nolte)在其一首著名诗篇写道:“如果孩子活在批评中,就学会谴责;如果孩子活在敌意中,就学会对抗;如果孩子活在嘲笑中,就学会害羞;如果孩子活在羞愧中,就学会有罪恶感;如果孩子活在鼓励中,就学会自信;如果孩子活在容忍中,就学会耐心;如果孩子活在赞美中,就学会感激;如果孩子活在接纳中,就学会爱己爱人;如果孩子活在分享中,就学会慷慨;如果孩子活在公平中,就学会正义。”

婴儿若感受不到温情,便有夭折的危险,这证明了慈爱对人类的重要性;孩童若得不到足够的关爱,长大后轻则社会适应不良,重则会有神经质、攻击性乃至犯罪倾向;若遭到同侪排挤、欺凌,便可能讨厌与人交往,认为别人总是不怀好意,因此对人带有敌意。同时,由于别人对他不好,他也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自暴自弃、我行我素。

不懂得自爱的人,一定也不懂得去给予和接受爱,结果令自己真的不受欢迎。即使别人向他表示友善,他也可能以漠视对方或否定自己的态度响应,以‘证明’自己是个讨厌的人──正如鲁索拒绝接收任何关于旧主人的讯息,一直说服自己和其它玩具相信人类不会真心疼爱它们。

总之,人类自私的一面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受个人经验和环境影响。不难发现,所有‘坏人’都有某种心理缺陷。若人对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便会觉得受伤、沮丧,因此不顾他人以维护自己,甚至伤害别人以作报复。这些都是他们对这残酷的世界表达控诉、舒发内心所受委屈,用自己的方法补偿‘快乐’的表现。

畏苦求乐是所有众生的共通点,佛法认为这点正是人们彼此理解、包容以及互爱的基础。可是,并非所有人都懂得使用适当而有效的方法离苦得乐。错用方法,以苦为乐,甚或害人害己,是很不幸的事。

因此,我们平时忿忿不平地埋怨别人怎样坏、挑剔他人如何自私的时候,不妨思考一下:按常理,没有人天生就希望自己成为坏人,其实他们都是受害者,并非存心要干坏事。

《入菩萨行论》说得好:‘如果他们的本性就是要伤害别人,则不应该瞋恨他们,好比我们被火烧伤也不会迁怒于火的‘燃烧’特性;如果他们的本性是善良的,罪恶是由其它因素造成,则更不应瞋恨他们,正如晴空被乌云遮蔽也不应归咎于晴空。

一般人不习惯经常观察自心或自我反省,也没有受过佛法的内观或修心训练,当发生不愉快事件,烦恼便不由自主地生起。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灵力量控制或反抗烦恼,心随境转,被动地遭负面情绪占据,思想被迫进死胡同而出现偏差,导致行为问题。一如《入菩萨行论》所言:‘伤害我们的人,他自己也是被烦恼役使,故我们应讨厌的,不是哪个人,而是烦恼。’

我们好歹也自认明白事理,甚至认识少许佛法,理当对这些饱受烦恼痛苦而造作恶业的人生起慈悲心,设法关怀、开解,并导其向善。当然这并不容易,本文也难以大花篇幅讨论。

不过,至少我们应该宽恕不合意的人和事,莫让忿怒破坏自己内心的和乐,更别以牙还牙而令双方倍添痛苦、结下恶缘。《大日经》谓:‘一念瞋恨能焚毁亿万年所修的善业,故应致力舍离瞋恨。’少一些怨憎,也就少一些过失。

电影中的胡迪,当曾折磨它们的鲁索在堆填区内快要被送到铡刀时,不惜冒险救它;鲁索获救后再一次出卖它们,胡迪也没意思再找它算账。胡迪无论对人、对其他玩具,都贯彻着平等饶益的泱泱大度。由此看来,它关心小主人,不能武断地判为愚忠,而是其内心善性的展现。这正是菩萨的安忍和利他精神,值得你我学习。

文:Loz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