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行网
金刚经修行网
山西小院 观世音菩萨感应故事实录 妙法莲华经感应 六字大明咒感应 药师经感应
主页/ 近现代往生纪实/ 文章正文

什么是发菩提心?次第如何?

导读:什么是发菩提心?次第如何?...
什么是发菩提心?次第如何?

什么是发菩提心?次第如何?

《大日经》将密宗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三句话:「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如来果,是密法的核心。密法的一切修持,如唸咒、修明点、修拙火、礼佛、供养等,一定要与菩提心相应,方能证道、入道。因此菩提心被喻为「成佛的种子」。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将菩提心的功德归结如下:

1.能消重罪,即消除无始以来的罪障。

2.能获妙乐,即获得最殊胜的安乐。

3.能为所求,即得到想要得到的幸福。

4.名至敬归,即受到人与天人的敬仰。

「眾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圆满无上智慧之心,它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础上的,又是两者的统一体。发菩提心,就是为了眾生的利益而发起的一种求取无上菩提的真诚意愿和行持。

从修证的次第上,菩提心依次可分为三种(从低到高)

1.愿菩提心:

「愿为百业之先」。具有伟大的抱负,弘深的誓愿,这是修菩萨行的先决条件。愿菩提心,就是要首先发大愿,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我们在皈依时所发的四弘誓愿:「眾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均给我们作一个榜样。

2、行菩提心:

愿心是行心之始,行心乃愿心之成。有了愿菩提心,又付诸行动,将它提高为行菩提心,那么这个意愿就会深深地渗入到我们的潜意识当中了。此时,我们所发的愿心,所持的戒誓,所行的修持,必然会有相辅相成的效果。寂天菩萨这样讚叹此心:「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3、胜义菩提心:

它是慈悲与空性的统一。此心一发,即已悟入无生法忍,转识成智,证得真如实相。这种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所表达的无上智慧,不生不灭,涅磐寂静。以上的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可以视作发菩提心的三个阶段,但又各有择重。愿菩提心,择重於发愿;行菩提心,择重於深悲利他;胜义菩提心择重於体证般若。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菩提心的阐发,哪怕象火花一样的一闪念,就已具足无量的功德。在佛经中,称讚初发心的菩萨为「眾生之上首」,可见发菩提心对学佛人是很重要的。

如何发菩提心呢?首先要懺悔罪业。

在一个充满烦恼和罪业的心中是发不起菩提心的,纯净的菩提心必须在三世清净的心中才能生根、发芽。比如,一个瓶子要装纯净的水,首先就要把瓶子洗乾净,再注入清水,若瓶子不乾净,再纯净的水倒进去,都会变成污水一瓶。可见,懺悔罪孽是发菩提心的第一步。

佛陀《四法经》中宣:「若菩萨摩訶成就四法,减先所造久积过罪,何等为四?所谓悔过行,对治行,制止力,依止力。」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做了适当调整,详细地论述了懺悔罪业的过程和方法:

第一步:发露先罪(悔过行)  将自己心中的罪孽剖析出来,如同泻腹中的毒物,这样可以避免罪感潜伏在内心深入作祟。

第二步:依止三宝(依止力)  寻找精神上的依託,以消除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就好像病人要寻找医生,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帮助。

第三步:依教对治(对治行)  以佛法来调伏烦恼,广修六度,十善四摄,积累资粮,恢復道力。好像病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调理、恢復健康。

第四步:誓不犯罪(制止力)  就像病癒后要时时小心饮食,注意冷暖以免再度引发疾病。同样,发露罪孽,清静之后,必须严持戒律,精进行持以防止罪孽的再度產生。

以上四步骤是懺悔罪孽的最有效、最圆满的方法。像这样习修功课,原来「五毒」炽盛的心理温床,就会逐渐转化为安祥、慈悲、智慧的土壤,菩提心的种子一旦播下,自然就会生根、开花、结果!

第二、视一切众生如母。

若只是懺悔罪孽,却不能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无量的眾生,那还不能算做发菩提心。为培养我们对眾生的慈爱之心,可以先观想我们的母亲,为了养育我们,所付出种种辛劳,所承受的种种痛苦,首先对自己的母亲升起真诚的强烈的慈悲之心,报恩之情来,并愿意为了母亲获得安乐和幸福,付出自己的一切……,逐渐将这种慈悲心扩展到你的亲人,朋友;接著再做进一步观修,在无始的轮迴中,无人不曾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亲人(包括人、冤家、恶徒、邪魔、直至一切友情),我们应将他们视如已母,不惜一切代价,带领他们脱离苦海,获得安乐,以报亲恩。此心一发,菩提心的种子就已成熟了。

第三、转逆缘成为法道资粮。

当我们受病苦折磨,他人恶意中伤,遭受失败的打击等种种逆缘时,我们不应怪罪於任何他人,而应找出问题的癥结「执我」。所有的佛法均是针对此症而修习的。此时,应谨记用寂天菩萨的「自他交换法」作如此观修:无人过去不曾为我的父母,我应思维他们的利益多於自己的利益;捨弃「自我」,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承担他们的痛苦;再进一步观修,伤害我们的人,实际上是为我们提供修持的机缘,应把他看成是帮助我们的善友;我们所受的病苦,是鞭策我们勇猛习修佛法的动力。如此一来,我们不仅不应对他们起嗔厌之心,还应升起感恩之情,转逆缘成顺缘,成就法道资粮。

菩萨行者所发菩提心,必须具有两种欲乐。

1.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

2.欲成无上菩提(成佛)

若只欲利他,不求成佛,只是大悲心,不是菩提心。若但求成佛,不为利他,只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

在密法中,修身和修心(发菩提心)的理论和实践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定慧双修,身心双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学修动机端正、目的明确,成就无上佛道。若没有菩提心的指引,单纯地追求「修法」,日久功深,得来的只会是「狂慧」与「邪灵」,不能证道,入道!非但不能成就佛果,反而招来入地狱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