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全称《阿毘达磨俱舍论》,又称《聪明论》。三十卷九品。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大师译。
据《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序载,世亲菩萨先于萨婆多部出家,学习彼部所立三藏,后见彼法多有乖违,因此造立本论,具述彼执,随其谬处,以经部破之,所以此论本宗是萨婆多部。其中取舍,以经部为正,博综群籍,妙拔众师。谈玄微,穷于奥极;述事象,略而周遍。显成圣旨,备摧异说,立不可窥,破无能拟,义兼数论,而较之深广。词不繁而义显,义虽深而易入,所以天竺均称本论为《聪明论》。 “阿毘”是对义,“达磨”是法义,“俱舍”是藏义。因此,《阿毘达磨俱舍论》译为《对法藏论》。对有对向、对观二义,法是涅盘、四谛。对法,是说由于对观四谛理,得对向涅盘的境地。而能对观四谛的是无漏正智,所以对法也就是指无漏正智的异名。 本论集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主要是依四圣谛阐明转迷成悟的旨要。是俱舍宗的主要依据论典。全论内容该摄《婆沙论》的要义,分为九品六百颂,即:分别界品、分别根品、分别世品、分别业品、分别随眠品、分别贤圣品、分别智品、分别定品、破执我品。古来为方便记忆,作了一首偈子: 界二根五世间五,业六随三贤圣四, 智二定二破我一,是名俱舍三十卷。 此中,界、根二品总明有漏无漏迷悟两界的体用;其次的世、业、随眠三品,别说迷界的果、因、缘;贤圣、智、定三品,别明悟界的果、因、缘;最后破我一品,是破除实我,阐示诸法无我的真理。亦即前八品是叙述自宗义理,后一品是明无我理,兼破他宗。 本论为说明诸法的性质,以袪除众生的迷执,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总摄一切诸法;大别一切诸法为有为、无为二法,又区分之为五位,更细析之为七十五法。 本论的主旨在“彻观迷悟因果之理,而达涅盘的无漏真智”;而说此迷悟的因果关系,以脱离生死苦海,证得大涅盘的,就是四圣谛的教义。四圣谛,是指苦、集、灭、道。苦集,是迷界的因果;灭道,是悟界的因果。苦依集而生起,灭依道而证成。 迷界的因果──苦集:《世品》以下三品,即说明此迷界的因果道理。如《世品》说有情世界的生老病死、器世间的成住坏空,解释十二缘起,说明轮回的相状,这也就是在说吾人现在所感得的世间依正果报,此果报实为“苦果”。然此苦果,则如《业品》所说,是由于过去的行业所招感;又此行业又是以《随眠品》中所说的六大烦恼、十随眠、九十八随眠等诸惑为缘,因此而沉沦于迷界受苦。 悟界的因果──灭道:《贤圣品》以下三品,就是说明此悟界的因果。灭谛就是断尽迷因的烦恼,解脱生死的苦界,以到达究竟涅盘的境界(果),也就是四向四果的圣位。如《贤圣品》将悟入的阶位分为凡夫位的三贤、四善根,圣者位的四双八辈,并说明悟入的观法,即四谛十六现观。然欲证得涅盘,必须藉助于智能始成;因此《智品》则说明世俗智、法智、类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等十智为获得开悟的智能。而此智能又必须藉由禅定的功德力产生,如《定品》说四禅、四无色定,及由禅定所生的四无量心、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等功德。总之,悟的果必须经由能成的智和所成的功德,依教实修而完成。 本论汉译本除收录于《高丽藏》第二十七册、《碛砂藏》第二十五册、《龙藏》第九十五、九十六册、《卍正藏》第四十五册、《大正藏》第二十九册的唐永徽二年(651)玄奘所译的三十卷本外,另一本则为陈天嘉四年(563),真谛所译的《阿毘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世称《旧俱舍》,收录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本论基本上反映了当时流行于迦湿弥罗的有部关于世界、人生及修行的主要学说,并吸收经量部的许多观点。要理解部派佛教,以及大乘佛教的基础,则《俱舍论》的价值甚大。世亲虽一面以说一切有部教学为标准,然亦以批判态度介绍经量部与大众部等学说,以“理长为宗”的立场造《俱舍论》。又大乘经典及大乘论书以有部教学为基础,或为破斥有部而作的占多数,故此一以批判态度将繁杂的有部教学整理而成的《俱舍论》,于是广受大小乘学者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