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佛教
业露华
北朝传世著作,除郦道元《水经注》、贾思勰《齐民要术》外,还有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以记叙北魏洛阳寺院为纲目,广泛涉及了当时社会政治、风俗习惯、人物风貌、地理沿革以及社会传闻等,是我们研究当时社会历史、政治、风俗、古代地理等方面的重要著作。其记录北魏洛阳城市建制及街坊里巷等,使我们可以得见当时洛阳的城市规模;其叙述北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及斗争,足以补正史之不足;其保留的关于宋云、惠生出使西域的记录,是研究古代中亚地理历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资料。不仅如此,杨街之所具有的文学才能和他对事物引人入胜的描写,使此书成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读来使人余味无穷。《四库提要》论及此书曰:
其文秾丽透逸,烦而不厌,可与郦道元《水经注》
肩随。其兼叙尔朱荣等变乱之事,委曲详尽,多足与
史传参证。其他古迹艺文,外国土风道理,采摭繁
富,亦足以广异闻。
本书通过对洛阳寺院兴废的描述,使我们得见当时洛阳寺院豪华壮丽的盛况,北魏统治者佞佛挥霍以及佛教在当时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情况,是我们研究北魏佛教,同时也是研究中国佛教的重要参考资料。
杨街之生平及思想
《洛阳伽蓝记》作者杨街之(杨一作阳),《魏书》、《北史》均无传,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可考者甚少。《洛阳伽蓝记》卷首“自序”题“魏抚军府司马杨街之”,卷一“景林寺”条下有“永安中,庄帝马射于华林园,……街之时为奉朝请”。由此可知,他在北魏曾任“抚军司马”和“奉朝请”之职。另外,《历代三宝记》卷九、《大唐内典录》卷四、《续高僧传》卷一等均作“期城郡守杨街之”,《广弘明集》卷六有“杨街之,北平人,元末为秘书监”,所以我们还可知他是北平人,曾任期城郡守、秘书监等职。
《洛阳伽蓝记》反映了北魏洛阳佛教的盛况。北魏乃拓跋鲜卑所建之国,其先世未奉佛教。后拓跋部落在统一北方中国的过程中,曾利用佛教加强对人民的思想统治,因此北魏时期佛教逐步得到发展。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太祖拓跋硅平中山,经略燕赵之地,所经佛寺,见沙门均表敬意。太宗拓跋嗣则“遵太祖之业,亦好黄老,又崇佛法,京邑四方,建立图像,仍令沙门敷导民俗。”高祖孝文帝敬佛尤甚,他大力建寺度僧,并亲自为僧尼剃度,命国家官员与佛教徒讨论佛义。他本人对佛教经典亦有一定研究。沙门道恒,因通经义而为孝文帝赏识,得以“恒侍讲论”。就在孝文帝时,北魏迁都洛阳,此后洛阳佛教急速地发展起来。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到北魏灭亡(535年,孝静帝迁京师于邺,北魏实际上灭亡),短短四十余年,洛阳寺院发展到1367所,可见当时洛阳佛教盛况。
547年,杨街之因事去洛阳,此时洛阳的佛教已伴随着北魏统治集团的衰亡而一落千丈。
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
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游
儿牧坚,踯躅于九逵;农夫耕稼,艺黍于双阙。麦秀
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京城表里,凡
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洛阳一片荒芜,满目凄凉,昔日“招提栉比,宝塔骈罗”的洛阳寺院所剩无几。作为一个北魏遗民以及这一切由繁荣到衰亡过程的见证人,杨街之不禁触景生情,对世事的变迁及国家兴衰存亡发出了内心的感慨。他“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以引起后人的注意。
杨街之对导致北魏灭亡的元氏统治集团以及贵族军阀尔朱荣充满愤慨。他以犀利的笔锋,无情地鞭挞了元氏集团的骄淫豪奢和腐朽糜烂的丑恶面貌。对统治者竟滥佞佛,大肆挥霍,不顾国计民生,大兴土木建造寺院佛塔的现象表示极为不满。但另一方面,他又仕于北魏,北魏统治集团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他的心情十分矛盾,他对昔日繁华的洛阳非常留恋,因而发“麦秀之感”、“黍离之悲”,借以寄托无限的哀思。
北魏时期佛教广泛流行。杨街之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受到一些佛教影响,这是很自然的。杨街之受佛教影响,从《洛阳伽蓝记》一书的体例也可以看出。据唐代刘知几所著《史通》,我们可以知道此书原分正文和子注。这种体例,源于魏晋南北朝僧徒合本子注之体。昔陈寅恪先生曾论及此,言“鄙意街之习染佛法,其书制乃摹拟魏晋南北朝僧徒合本子注之体。”可见,若未读过佛经,“习染佛法”,对佛教经典相当熟悉,就不可能用这种“合体子注”的体例。
但杨街之对当时佛教泛滥的状况则是极力反对的。
首先,他反对为奉佛而不惜民力,大兴土木的作法。即如《广弘明集》所说“见元魏末寺宇壮丽,损费金碧,王公相竟,侵渔百姓,乃撰此记,言不恤众庶也。”
《洛阳伽蓝记》中,详细地描绘了洛阳寺院巍峨壮丽的景象,通过这些描述,形象地揭露了当时佛教损费的情况。如写永宁寺塔:
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上有
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
见之。
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斛。宝瓶下有承露金
盘一十一重,周匝皆围金铎,复有铁操四道,引刹向
浮图四角,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石壅子。浮图九
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三十铎。浮图有四
面,面有三户六窗,户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铃,合
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殚土木之功,穷造形
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
其他如景明寺,瑶光寺等的描写,亦形象地叙述了这些寺院复殿重房,金盘宝铎,焕烂霞表的景象,字里行间,对祟佛之浪费的情状作了深刻的揭露。
王公贵族造寺塔以图求福求慧,不知耗费几多民力财力。如此大肆靡费挥霍,必然加倍搜括民脂民膏。对此,杨街之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之情。他借“阎罗王”之口,对那些不顾人民死活而佞佛靡费的官僚、贵族们作了辛辣的讽刺。《洛阳伽蓝记》卷二“崇真寺”条下,写比丘慧嶷死而复活;诉说其经阎罗检阅之时,看到一比丘“自云出家之前尝作陇西太守,造灵觉寺。寺成,即弃官人道。”但是,阎罗王曰:“卿作太守之日,曲理枉法,劫夺民财,假作此寺,非卿之力,何劳说此?”一个太守尚且如此,其他的就更不消多说了。所以,洛阳如此豪华壮观的寺庙塔像,大都是通过“劫夺民财”而造,杨街之极力反对贵族大臣为佞佛而不恤民力,侵掠百姓。
其次,杨街之还借所谓阎罗王之口,对当时热衷于造经作像的僧人进行了批判。如本书卷二“崇真寺”条下,写比丘慧嶷之事,又说到有一比丘是禅林寺道弘,自述曾教化四辈檀越,并造经塑佛,但阎罗王说:“沙门之体,必须摄心守道,志在禅诵,不干世事,不作有为。虽造作经像,正欲得他人财物;既得财物,贪心即起;既怀贪心,便是三毒不除,具足烦恼。”
北朝佛教,以建塔庙造佛像为种福田者多,通常奉佛者不过为求生前之富贵或死后之安乐。名为修出世法,实际未免于世间福利之想。许多无行僧尼,就利用人们这一心理,到处劝人造经修像。实是贪图他人财物。杨街之在此揭露了这些无行僧尼的贪婪面目。
《洛阳伽蓝记》卷一“瑶光寺”条下,记此寺尼僧表面“服修道之衣,投心八正”。但却与“秀容胡骑”行淫以致“颇获讥讪”,当时民谣有“洛阳男儿急作髫,瑶光寺尼夺作婿”之说。瑶光寺尼多为“椒房嫔御”以及“各族处女”。所以这实际上亦是某种程度上对统治阶级腐朽淫秽生活的揭露和批判。
总之,生活于北魏时期的杨街之,由于当时佛教广泛流行,“曾染佛法”,受过一些佛教影响。但是他对统治集团不顾民众死活,大动土木建寺造塔,扶植佛教不遗余力,致使佛教泛滥,以及一些无行僧尼借宗教迷信以欺骗、剥削民众,自己过着荒淫挥霍生活的情况是极力批评和反对的。
《洛阳伽蓝记》的版本和内7-
《洛阳伽蓝记》有明代如隐堂本、古今逸史本、津逮秘书本和清代汉魏丛书本、真意堂丛书活字本等多种版本。究彼渊源,以如隐本、逸史本二者为最古。据刘知几《史通》,因知本书原分正文子注,然世传本一概连写,混子注入正文,故清钱塘吴若准据如隐堂本,参照别本及《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法苑珠林》等书所引“只字片言,成为比较,疑文讹句,论断独伸,遂仍条举件系,成《集证》一卷,复绘图一篇,列诸简端,”然吴本正文简而子注繁。因是先后有唐晏“钩沉”本及近人张宗祥“合刊”本出。
此外,今人周祖谟先生费时十二年,参阅各种书籍一百二十余种,三易其稿,于1956年成《洛阳伽蓝记校释》一书,196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另有范祥雍先生《洛阳伽蓝记校注》,1958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1978年上海古籍书店加以修订重版。此书校对精审,广征博引,书末附编有“历代著录及序跋题识”以及年表、图说等,用起来尤为方便。
《洛阳伽蓝记》主要记载了洛阳的一些大寺院,也有选择地记录了部分中小寺庙。北魏自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正式迁都洛阳,至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洛阳城内寺庙已迅速发展到五百多所。魏末,“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杨街之记洛阳寺院,因“寺数最多,不可遍写,今之所录,止大伽蓝。其中小者,取其祥异,世谛俗事,因而出之。”
据“汉魏丛书本”目录,本书记洛阳寺院共46寺。然此目有误,如卷一“司农寺”原非寺院,不当列入。实际本书正记寺庙40个,另有附录44个,共84寺,分为五卷。从城内至城外,由东南西北依次而叙。其中城内9寺,附记4寺;城东12寺,附记13寺;城南7寺,附记10寺;城西10寺,附记3寺;城北2寺,另附廓外14寺,杨街之自叙言:“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记远近。”详见下表:
正 见 附 见
城内 永宁寺 建中寺 长秋寺 愿会寺 光明寺
瑶光寺 景乐寺 昭仪尼寺 嵩明寺 般若寺
修梵寺 景林寺 胡统寺
城东 明悬尼寺 龙华寺 璎珞寺 慈善寺晖和寺通觉寺
宗圣寺 崇真寺 魏昌尼 晖玄寺熙平寺因果寺
寺 景兴尼寺 庄严寺 秦 宝明寺禅林寺灵觉寺
太上君寺 正始寺 平等寺 灵应寺建中寺宝明寺
景宁寺 归觉寺
城南 景明寺 大统寺 报德寺 招福寺秦太上公二寺
龙华寺 菩提寺 高阳王寺 文觉寺三宝寺宁远寺
崇虚寺 承光寺正觉寺追圣寺
归正寺
城西 冲觉寺 宣忠寺 王典御寺 灵仙寺开善寺河间寺
白马寺 宝光寺 法云寺
追光寺 融觉寺 大觉寺
永明寺
城北 禅虚寺 凝圆寺 冯王寺 齐献王寺 元
领军寺 刘长秋寺 闻
居寺 栖禅寺 嵩阳寺
道场寺 中顶寺 升道
寺 石窟寺 灵岩寺
白马寺 照乐寺
如许寺庙,经杨氏著录有建寺人可查者计47。其中北魏帝王(孝文、宣武)所立有报德、瑶光、景明、永明等四寺。诸同姓、异姓王所立有建中、景乐、龙华、高阳、冲觉、平等、融觉等十三寺,百官所立有愿会、招福、正始等九寺。宦官立有长秋、昭仪尼寺、魏昌尼寺、景兴尼寺等六寺。另外还有西域胡僧所立菩提、法云二寺以及一般市民所立之开善、归觉、灵应三寺。详见下表:
《洛阳伽蓝记》著录之建寺者
寺名 建寺者
永宁寺 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立
冯王寺 外戚冯熙立
建中寺 普泰元年尚书令乐平王尔朱世隆立
长秋寺 宦官刘腾
瑶光寺 世宗宣武皇帝
景乐寺 太傅清河文献王怿
昭仪尼寺 阉官等立
愿会寺 中书侍郎王怿舍宅
光明寺 苞信县信段晖舍宅
胡统寺 太后从姑
明悬尼寺 彭城武宣王元勰
龙华寺 宿收羽林虎贲等立
魏昌尼寺 阉官瀛州刺史李次寿
景兴尼寺 阉官等
灵应寺 京兆人杜子休舍宅
秦太上君寺 胡太后
正始寺 百官等
平等寺 广平武穆王舍宅
景宁寺 太保司徒公杨椿
建中寺 司空杨津家舍宅
归觉寺 殖货里太常民刘胡舍宅
景明寺 宣武皇帝
招福寺 三公令史高显略
秦太上公西寺 太后
秦太上公东寺 皇姨
报德寺 高祖孝文帝(为冯太后追福)
正觉寺 尚书令王肃
龙华寺 广陵王
追圣寺 兆海王
归正寺 西丰侯萧正德舍宅
菩提寺 西域胡人
高阳寺 高阳王雍之宅
崇虚寺 原汉濯龙园
冲觉寺 太傅清河王怿舍宅
宣忠寺 侍中司州牧城阳王
王典御寺 阉官王桃汤
法云寺 西域乌场国胡沙门昙摩罗
宝光寺 原晋石塔寺
灵仙寺 比丘道恒立
白马寺 原汉白马寺
开善寺 京兆人梁氏舍宅
河间寺 河间王琛宅’
追先寺 侍中尚书令东平王略
融觉寺 清河文献王舍宅
永明寺 宣武皇帝
凝玄寺 阉官济州刺史贾璨
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佛教
从《洛阳伽蓝记》,我们可以看到北魏佛教的一些情况:
第一,北魏时期佛教流传极广,上至皇帝宗室,下至里巷平民,都有崇佛者。
自汉明以来,佛教东渐。然终汉之世,佛教仅在少数人中流传,而且一般只是视之为如神仙方士者流,或作为祭祠的一种,至于汉人出家者更为鲜有。魏晋时期,佛教逐渐流传,随着佛经翻译的增加,佛教的学说渐渐被阐述。到北魏时期则佛教大励,杨街之言:
至于晋室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逮皇魏受图,
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愈盛。王侯贵臣,弃象马
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