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蕴

"

行蕴在五蕴中,指与识尘有关联所产生的造作力以及其它心的作用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行蕴——五蕴之一

行蕴——五蕴之一

行蕴的意思

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行蕴的意思

妙法莲华经‘药王,譬如有人、渴乏需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干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菩萨亦复如是,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行蕴的意思

《楞严经》云:“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宣化上人的解说是:生灭变化的理体,迁流不息,密密推移,难于觉察。犹如人体上,指甲渐长,头发渐生,少时天真活泼,壮年血气方刚,转眼年老,发白面皱,这皆是“行阴”日夜不停地生住异灭,新陈代谢。但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能觉悟了知呢?

行蕴的意思

正如孔子所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从河水流逝的现象中,看到了时光的流逝,以及人生的“无常”,佛陀把这些归结为“幽隐第四妄想”即“行阴。

...查看更多
行蕴的实质

我们去看“瀑布”会深刻的体会到“行阴”的迁流。《楞严经》云:“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行蕴的实质

《楞严经妙心疏》(守培法师)行者。如大江东去。无有停歇。即人身中血脉流行。形相变迁。皆行阴之相也。山崖之水下注。名为暴流。

行蕴的实质

“流”喻行阴。“波浪”喻果报身。今身生尽。复生后身。生生不尽也。前际后际。不相逾越。喻一身中由小而大。由大而老。后际之老。不踰越前际之大。即绝不先老而后大也。行阴如流。故曰。亦复如是。

行蕴的实质

“因空、因水”而有流性。即因缘性。今不因“空、水”有故。非因缘性。若离“空、水”而有流性。即名自然性。今不离“空、水”故。非自然性。“不生而生,虚妄义成矣。“生而不生”,妙真如性义成矣。

...查看更多
十二因缘之“什么是行蕴”

行:行为;蕴:蕴聚。行蕴是指:行为的聚集。就如无数滴水聚集而成为海,同样,无数行为的聚集,形成了行蕴。

十二因缘之“什么是行蕴”

行为包含:想法,口语的行为,以及身体的行为,简称则是:身、口、意。而身、口、意的行为则是衡量意念强弱的标尺。举个例子:你讨厌一个人,这种讨厌的只是一个念头,而讨厌的程度你可以忍受,于是你就压抑下去了。当你心中的厌恶继续升级时,你就会想要辱骂他;当心中的愤怒继续升级时,你就会想要殴打他。

十二因缘之“什么是行蕴”

所以,意念、口语、身体的行为只是衡量想法强弱的标尺。无数的想法,无数的意念,聚集在一起就组成了行蕴。

十二因缘之“什么是行蕴”

在这些意念中有特别强烈的,有非常微弱的,如果用体积来衡量他们的话,就如石头或沙子的区分。行蕴在我们的心中就如一堆建筑垃圾,大的石头和小的沙子混合组成,而修行就如清除这些建筑垃圾的过程。

...查看更多
正果法师:行蕴

在五十一个心所中,除去受想两个心所之外,其余相应的心所法和不相应行法,总集起来,都是行蕴所摄。行有迁流、造作两义:迁流义通一切有为法,一切有为法皆念念不住的在迁变流动着,故名为行。造作又约广义来说,亦通一切有为法,因为一切有为法皆是因缘造作而有故,若就特胜的造作义来说,即唯是思心所了。

正果法师:行蕴

思以造作为相,能令心心所造作善染等故。诸论中说行蕴的体,有总别两种:总以一切相应的心所法和不相应行法为体,如《广五蕴论》说:“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云何余心法?谓与心相应诸行。”即总相出体。别即以遍行中的思心所为主,在相应法中,思力最胜,与一切行为导首,能作令心法等成善染等:约以胜说,即以一思为行蕴之主,故诸论中据胜为论,以思为行蕴。如《对法论》等皆是。

正果法师:行蕴

《对法论》在建立行蕴门中说:“云何建立行蕴?谓六思身,眼触所生思,乃至意触所生思。由此思故,思作诸善,思作杂染,思作分位差别。又即此思,除受及想。与余心所有法,并心不相应行,总名行蕴。虽除受想一切心所有法及心不相应行皆行蕴相,然思最胜,与一切行为导首,是故遍说。”思作善即信等心所。杂即贪等烦恼和随烦恼,虽然思亦作令遍行等,因遍说性类,所以但说善染。又思亦能造作无记性,以无别体类,故论不说。分位差别,即不相应行。

正果法师:行蕴

《显扬圣教论》第五卷依三种差别建立行蕴:(一)由胜差别,即取思心所为主,一切行中,思力最胜,作令心等成杂染清净法故。(二)由依差别,即从眼等所依建立六思身,即眼触所生思,乃至意触所生思。(三)由诸行施设差别,建立诸余相应法和不相应法。这施设差别有三种:(1)杂染施设,建立烦恼及随烦恼。(2)清净施设,建立信等十一法。(3)分位施设,建立二十四种不相应行。《瑜伽论》五十三卷说行蕴自性,由五种类令心造作:“一为境随与,二为彼合会,三为彼别离,四能发杂染业,五令心自在转。”叉五十三卷末说行蕴差别有五种:(一)由境界说六思身,(二)由分位说二十四不相应,(三)由杂染说根本烦恼及随烦恼,(四)由清净说信等十一法,(五)由造作说遍行别境等。如上《杂集》、《显扬》、《瑜伽》三处所说行蕴的体相和差别,完全一致。

...查看更多
结语

行蕴以迁流为义,迁流即生灭之义,当我们能够见到不生不灭的心体时,即可不随境及业迁流,即解脱义。电视画面是迁流的即是幻生幻灭的,当我们看到成相之本体电视屏幕时我们才知道电视屏幕是不生不灭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