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行网
金刚经修行网
慧能大师 莲池大师 达摩祖师 虚云法师 弘一法师
主页/ 智光大师/ 文章正文

怒火攻心,愤愤难平之时

导读:怒火攻心,愤愤难平之时--预感并化解一腔怒火  大师,我想问:  当我生气时,我常常会将怒火压抑到心中。说起来其实也不过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我总是会被轻易点怒,难以自控。怒气上涌时,是该痛快发泄,还是像现在这样硬生生憋回胸中?请教给我合理调节怒火的方法吧。  是非对错,原无定论  那么人的火气缘何而来呢?一定是有这么一个人,他的言行让你忍无可忍。那么这些言行是不是引起了所有人的愤怒呢?不尽然。...

  怒火攻心,愤愤难平之时

  --预感并化解一腔怒火

  大师,我想问:

  当我生气时,我常常会将怒火压抑到心中。说起来其实也不过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我总是会被轻易点怒,难以自控。怒气上涌时,是该痛快发泄,还是像现在这样硬生生憋回胸中?请教给我合理调节怒火的方法吧。

  是非对错,原无定论

  那么人的火气缘何而来呢?一定是有这么一个人,他的言行让你忍无可忍。那么这些言行是不是引起了所有人的愤怒呢?不尽然。有人难以接受,有人则不以为意。只考虑你自己的立场,他的言行的确可恨。

  打个比方,当基督教徒针对某些问题发表见解时,同为基督教徒的伙伴们确信不疑,但旁边的佛教徒朋友们听了可能就不太爽快了。总统宣布的某些政策,有些地区的人们对此连连摇头,有些地区的人们则拍手称好。还有时同样的话语,男人和女人听了之后也会有截然相反的回应。

  由此可见,并不是某个人的言行引发了你的怒火,而是相较于你的立场而言时引发了你的错觉。也就是说,不是他令你发火,而是你闻其言观其行后自己生了火气。而生气是因为你认为“我对他错”,所以生气其实是在你过于执着于自己的见解或价值观时发生的反应。所以,若想不生气,将“我才是对的”这一想法放下即可。但这并非易事,下面我们看一个例子。

  某处有座山,生活在右侧的人们叫它“西山”,这本来没什么问题。但不要忘了,对生活在左侧的人们来说,它却该叫做“东山”。人们总是死守着自己的立场来指点天下,论断万事。称这座山为“东山”的人认为,“东山”不是他一人在叫,整个村子里的人都这么叫,所以他没错。这就是以多数人的一致意见为凭据将自己的主观认知客观化的行为。

  但“是非对错”并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主观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个人的想法有所改变,地点有所转移,岁月悠然流逝后事物的对错也跟着变化的原因。即便是在同一个国家,如在韩国,新罗、高丽或朝鲜时代对于同一事物也是众说纷纭,评价不一。就是到了现在,也无法保证朴正熙时代的褒贬评价不会在金泳三、金大中时代翻一个个儿。

  个人也是如此,诸位读者在为人父母,养得一儿半女后,才深切感受到自己父母的心情,才会恍然明白:年幼时一口咬定的,认为是颠扑不灭的,原来全是错的。

  世间原无是非对错。在发火时要懂得自我反省:我又偏激固执了,我又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对的了。这,就是一种修行。

  退一步讲,如若在当时没能察觉,那么也要在发火之后认清此刻自己的情绪状态,并持续地予以关注。如果仍旧火气涌动,那就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去,将心比心地为对方着想。无论爆发还是忍耐,都应怀着忏悔的心去祷告。不是一定要你满嘴念叨“我错了”,而是在祷告中仔细思考:我究竟错在哪儿了?

  这时你应该意识到:“我一直没能理解你的心,其实从你的立场出发,你的所作所为都是情有可原的。可我却固执己见,耿耿于怀,一味地误解你怨恨你,我真的错了。”这样你胸中的怒气便会烟消云散。所以要理解对方,必须先反省自身。忏悔就是让你放下“我一定是对的”的想法,从而为对方着想。

  禅宗讲求在生气时参悟“我缘何生发了这一股怒气”,而不是去调理火气或事后忏悔。不要一口咬定“都怪你”或者“都怪我”,而是去探究火气的根源。

  从以上方法中择取其一,诚心修行,你的心境必定会比现在平和得多。而这之中,忏悔可以说是最容易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