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行网
金刚经修行网
放下就是快乐 在闹市中修行 色难 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孝的故事
主页/ 布衣百姓/ 文章正文

“拈花微笑”告诉我们佛教在天竺消隐的真正原由

导读:“拈花微笑”告诉我们佛教在天竺消隐的真正原由2500多年前,在天竺的迦毗罗卫国,乔达摩.悉达多王子证悟了世界的真相,并把所得到的证悟之理向有缘人宣讲传扬,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佛。在佛入涅槃后,佛陀...
“拈花微笑”告诉我们佛教在天竺消隐的真正原由

2500多年前,在天竺的迦毗罗卫国,乔达摩.悉达多王子证悟了世界的真相,并把所得到的证悟之理向有缘人宣讲传扬,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佛。在佛入涅槃后,佛陀所讲说的佛法教义,渐渐地形成了一个宗教团体——佛教。

佛教发源于天竺,然而随着时光的迁变,在佛教的发源地古天竺国所在的那些地区,却是佛教式微,渐至消隐。如果说佛陀是个“觉者”,佛法教义是无上正真的教义。为什么在佛法的发源地却会渐至消隐呢?因为佛法是出世之法,他的消隐似乎不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其渐至消隐的原因,那么从佛法的教义中,能否找到佛教在天竺渐至消隐的原由呢?

先反过来思考一下,要是佛教没有在天竺渐至消隐的话,那么在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国流传下来的佛法教义就将是最不失真的佛法教义。那也就将成为判定佛法教义是否准确的一个唯一标准,也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南传、汉传、藏传之别了。教义就会更为统一而不像现在这样的分裂不一。

然而呢,教义的统一并不见得就是好事。为什么呢?因为那将失于方便。南传、汉传、藏传这三个地区,在佛法传入之前,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传统。佛法的介入传播也就需要有不同的方便着力点。从这个角度分析佛教在天竺国的消隐,对于佛法的传播,对于佛法的发扬光大,其实是利大于弊的。佛教如果没有在天竺国消隐,更可能的是发展成为一个迷信气氛深厚的愚民宗教了。

佛教在天竺国的消隐利大于弊,这样的看法能否在佛经中找到印证呢?禅宗的第一公案“拈花微笑”其实就可以很合理地解释这个问题。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经中的大梵天王代表的是天竺国的隐喻,大梵天王向佛陀请教佛法在天竺的发扬前景应当如何安排。佛陀拈花微笑,不宣法义。这应当就是佛陀对于佛法在天竺发展的指示:佛法在天竺的发展将不以经义的宣扬为主,佛法在天竺国的延续将以戒(头陀行)的方式传承下去,正法眼藏,隐于当地的其它宗派之中。

佛陀拈花时,其他人不解其意,只有迦叶深解佛陀的意愿,破颜微笑。在法会上为什么是迦叶微笑呢?因为迦叶头陀第一。迦叶代表的是头陀行,这也预示着佛法在天竺国将会隐伏于印度教等中,当然了,所隐伏的印度教,已然不是当初的印度教了,而是全面受到佛教影响而改变后的印度教了。

头陀行即为戒行。佛灭度后当以戒为师。

戒行是佛法的根本所在,戒在即为法在。

可作之法当从灭尽,可说之法当从灭尽。只要有戒在,就有法脉的延续。此即为“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正因如此,佛陀拈花不语,迦叶破颜微笑。

佛教在天竺的消隐并不是佛法的消失,而是佛法光大的一种方便。

愿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写于离生别苑 2019 01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