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行网
金刚经修行网
放生杀生现报录 破戒果报故事 因果故事 五福的意义 种善因得善果
主页/ 其他因果故事/ 文章正文

“有用”,又“无用”的人——《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

导读:“有用”,又“无用”的人——《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个既“有用”,又“无用”的人。说他“无用”自然是因为在妖魔鬼怪面前他表现得软弱不堪一击,每次被擒都要靠徒弟们把他救回来,平...
“有用”,又“无用”的人——《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

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个既“有用”,又“无用”的人。说他“无用”自然是因为在妖魔鬼怪面前他表现得软弱不堪一击,每次被擒都要靠徒弟们把他救回来,平时化斋、挑担等工作也基本由徒弟们完成。

说他“有用”是因为他是取经团队的主脑,取经活动的发起人,没有他,故事情节根本无法展开。唐僧是最早在取经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历史上,西行取经的活动是由玄提独立完成的,他的事迹在《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有详细的记载。但从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取经队伍的人数开始增加,而唐僧的绝对主角地位也开始不保,由孤身跋涉的英雄变成了一个善良、软弱、有点儿昏庸的白面和尚。

唐僧是取经团队里相貌最好的一个。书中的路人们经常感叹师父这样俊俏,徒弟却这样丑怪,见了唐僧就拜,见了徒弟就怕。师徒四人容貌的反差造成了一定的喜剧效果。书中第五十四回这样描写唐僧的容貌:“丰姿英伟,相貌轩昂。齿自如银砌,唇红口四方。顶平额阔天仓满,目秀眉清地阁长。两耳有轮真杰士,一身不俗是才郎”。相貌俊俏给唐僧带来了一些好处,但更多时候却是事端的触发点:取经路上常有女妖精和人间女子被唐僧的相貌所吸引,想要跟他成亲,因此给取经事业制造了不少麻烦,西梁女国、木仙庵、无底洞、天空国的故事都是以此生发。

唐僧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见佛拜佛,遇塔扫塔,甚至不辨真假,连小西天黄眉大王、金平府犀牛精变化的假佛也拜。唐僧很善良,但善良得有些没原则,妖精经常利用他的善良钻空子。例如“三打白骨精”一节,白骨精先后变化成美女、老妇、老公公迷惑唐僧,唐僧不能辨别反而误认为孙悟空滥杀好人,将孙悟空赶回花果山,终导致自己被黄袍怪所擒。又如途径黑松林时,老鼠精变成一个被绑在树上的女子,唐僧想要救她,“行者笑道:师父要善将起来,就没药医。你想你离了东士,一路西来,却也过了几重山场,遇着许多妖怪,常把你拿将进洞,老孙来救你,使铁棒,常打死千千万万:今日一个妖精的性命舍不得,要去救他?’唐僧道:徒弟呀,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还去救他救罢。门按理唐僧己经因为他的善良上过许多次当,但他还是选择救人,这一方面说明他是个滥好人,一方面却也突出了出家人的慈悲心。

除了不能辨别妖精以外,唐僧性格中昏庸的一面还表现为:在孙悟空与猪八戒发生争执时,唐僧往往偏袒猪八戒,贬斥孙悟空。孙悟空是取经路上最大的功臣,危急时刻拯救唐僧性命的是他,化斋、探路往往也是他,同时,他还是唐僧在取经路上收的第一个徒弟。孙悟空位次第一,功劳第一,能力第一,为什么唐僧却更青睐二徒弟猪八戒呢?这是因为孙悟空白恃才高,往往直言犯上,毫不客气地指出唐僧的错误之处,又经常违背唐僧的意愿;而猪八戒虽然本领不高又喜欢偷懒,却善于插科打诨逗唐僧开心,并且从不当面冲撞唐僧。久而久之,唐僧便形成了悟空刁钻而八戒憨厚的印象。唐僧耳根子又软,猪八戒说几句诲言,他就误会孙悟空,并且念紧箍咒惩罚孙悟空,把孙悟空痛得死去活来。

软弱、善良、偏心、不辨贤愚,这些都是小说中唐僧形象人性的一面。而唐僧也有他神性的一面。唐僧是如来座下二徒弟金蝉子转世,十世修行的好人,头顶有祥光瑞气。小说第八十回写却说大圣纵筋斗,到了半空,伫定云光,回头观看,只见松林中祥云镖纱,瑞窑虱氢画,忽失声叫道:“好啊!好啊!”你道他叫好做甚?原来夸奖唐僧,说他是金蝉长老转世,十世修行的好人,所以有此祥瑞罩头。“若我老孙,方五百年前大闹天宫之时,云游海角,放荡天涯,聚群精自称齐天大圣,降龙伏虎,消了死籍;头戴着三额金冠,身穿着黄金铠甲,手执着金箍棒,足踏着步云履,手下有四万七千群怪,都称我做大圣爷爷,着实为人。如今脱却天灾。做小伏低,与你做了徒弟,想师父头顶上有祥云瑞窑罩定,径回东土,必定有些好处,老孙也必定得个正果。”

孙悟空的第一个师父是须菩提祖师,也只有如来二弟子转世的唐僧才做得了孙悟空的第二个师父,并且孙悟空认为自己可以通过辅助唐僧得成正果。五庄观镇元子命道童给唐僧送两枚草还丹,也是因为唐僧的前世金蝉子曾在兰盆会上为他传茶。除了三个徒弟以外,随身“有那护法诸天、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紧随鞍马”,无时无刻不护佑在唐僧周围,保他平安,为他通风报信。这些都是如来弟子转世才有的特殊待遇。金蝉子转世、十世修行的好人的身份给唐僧带来的更多的是灾难和考验。传说唐僧肉吃一块可以延年益寿,因此一路上引得各路妖魔规舰。又因为唐僧“乃童身修行,一点元阳未泄”,因此取经路上的女妖精也起心要“拿他去配合,成太乙金仙”。

西游故事以取经为脉络,由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而成。基本上每一个小故事都由如下结构组成首先是妖怪规制唐僧,接着是妖怪使计掳走唐僧,然后是孙悟空找到妖怪老巢剿灭妖怪〈中间可能去天庭或南海搬救兵〉救出唐僧,最后师徒上路继续行程。唐僧在这些小故事里充当了事件的引发者,虽然问题都是孙悟空解决的,但唐僧在角色构成中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唐僧,一切的矛盾冲突都无法展开。

取经故事里有一部分矛盾冲突是属于取经队伍的内部矛盾,主要是孙悟空与猪八戒之间的矛盾。孙悟空喜欢捉弄猪八戒,小说第三十二回写道行者闻言,把功曹也退,切切在心,按云头,径来山上。只见长老与八戒、沙僧,簇拥前进,他却暗想:“我若把功曹的言语实实告诵师父,师父他不济事,必就哭了;假若不与他实说,梦着头,带着他走,常言道乍入芦吁,不知深浅.倘或被妖魔捞去,却不又要老孙费心?且等我照顾八戒一照顾,先着他出头与那怪打一仗看。若是打得过他,就算他一功;若是没手段,被怪拿去,等老孙再去教他不远,却好显我本事出名J’正自家计较,以心问心道:“只恐八戒躲懒使不肯出头,师父又有些护短,等老孙羁勒他羁勒”除了让八戒当先行官外,孙悟空还哄骗八戒去扛浸泡在井中的乌鸡国国王的尸体,还哄骗八戒拿出藏在耳朵眼里的私房钱。孙悟空这种恶作剧引起猪八戒的不满,但是他的本领又不如孙悟空,因此他通过向唐僧进诲的方式报复孙悟空那呆子心中暗恼,算计要报恨行者道:“这猴子捉弄我,我到寺里也捉弄他捉弄,摔唆师父,只说他医得活;医不活,教师父念《紧箍儿咒》,把这猴子的脑浆勒出来,方趁我心!”走着珞,再寻思道:“不好!不好!若教他医人,却是容易:他去阎王家讨将魂灵儿来,就医活了。只说,不许赴阴司,阳世间就能医活,这法儿才好。”手下的两个弟子闹不和,唐僧是如何解决的呢?他多半选择偏袒猪八戒。这一方面表现了唐僧的昏庸、不辨贤愚,一方面却又体现了取经团队中的一种制衡关系z因为是大师兄,又因为本领高,孙悟空长期压制猪八戒,但是猪八戒又通过搪摄师父反过来报复孙悟空:孙悟空本领太高有架空师父、不服管之嫌,师父便通过偏帮猪八戒来打压他的气焰。再加上沙和尚的从中调和,取经团队内部达到了一种巧妙的平衡。取经团队的内部关系表面上是佛教的师徒、师兄师弟关系,实际上却更世俗化、人情化,难怪有现代人用办公室政治来解读《西游记》。

从《大唐西域记》到章回体小说《西游记》,唐僧的形象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历史上的玄类是一个追求真理、孤身历险的英雄,而小说中的唐僧却只是师父而不是英雄,英雄变成了孙悟空这样一个虚构的角色。历史上的玄类是一个坚定勇敢的苦行者,小说中消解了这种气质,反而给唐僧加上了一个具有宗教神圣色彩的金蝉子转世的身份。小说作者解构了宗教史上的英雄(玄类),而塑造了一个符合市民大众审美的英雄(孙悟空),剥夺了玄装在宗教发展史上的建树,却又赋予他一个神圣化的宗教身份,这充分说明,对于小说《西游记》的作者来说,宗教不过是他用来建构作品的材料,一切都让位于小说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