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金刚经》,会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金刚经》中有多处,同一个问题,须菩提向佛提问2次,佛也回答了2次,这是什么原因呢?
佛像佛经本身非常简明扼要,甚至可以说惜字如金,整本《金刚经》也就5000多个字,为什么还要花费大量的篇幅来重复同一个问题呢?
我们看须菩提向佛提问的第一个问题: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个问题在《金刚经》的后半部分,须菩提又问了一次。关于“云何降伏其心”的问题,佛也回答了2次。
这两问两答,问的是同一个问题,答的是两种不同的境界。
佛寺须菩提深知众生难以受持此经,便问众生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闻得此经而“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时,又当如何住?
须菩提有此提问,本身就已着相,着了众生相、心乱相、狐疑相、安住相、 降伏相。
须菩提听佛讲说了如此连贯的、层层递进的、甚深的解释之后,虽有悟解,但当佛说有人会闻经心乱,于是随言起念, 而生优虑,于是不自觉之间又“着诸相”。
这只能说明须菩提还没有得到无上觉悟,因此他对于第一的问题还没有解透。所问看似相同的问题,但他前后觉悟层次不同,换句话说须菩提刚开始问是因不知而问,所求的是知解。而现在须菩提再问是因为对于佛的回答还没有悟透才再次提问,因此问的是“究竟”。
因此须菩提第一次的发问其目的是求知,第二次提问是求透、求解。所以佛在整部《金刚经》中所讲的佛法,其实是根据须菩提觉悟层次的不同而用不同的讲法,让他由知而得、由悟而透。
这同时也展示出佛智慧的高超敏锐,令人叹为观止。
反过来看我们的人生,其实不但是学佛,人生也一样,都需要这样的一个反复过程,